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澳洲 西澳大利亞州
位置:
澳洲位於南半球,是世界最小的大陸,地質相當古老,有「化石大陸」之稱東南方是紐西蘭、北方有巴布亞紐幾內亞、西巴布亞和東帝汶,印度尼西亞位於澳大利亞的西北方。
地圖: 已刪除
澳大利亞(Australia),全稱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是全球地理面積第6大的國家,也是大洋洲最大的國家。澳大利亞所在的大陸是地球上最小的一塊大陸,面積為770萬平方公里,約是台灣的280倍大。通常也被稱為澳洲、澳洲大陸或澳大利亞大陸。“澳大利亞”一詞來自拉丁語中的“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未知的南方大陸”)。
澳大利亞全國有多種自然景觀,其中包括迷人的熱帶雨林,被稱為“紅色中央”的乾燥貧瘠的沙漠,白雪皚皚的山峰,綿羊遍野的牧場以及引人入勝的海濱,還有馳名遐邇的天然遺產大堡礁和烏奴奴。此外,澳大利亞亦是在每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最多國內城市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
特色
西澳大利亞州(Western Australia):
西澳大利亞州是澳大利亞聯邦的一個州,位於澳洲西部,面積達2,525,500平方公裡,佔澳洲總面積1/3,相當於西歐的大小(約是台灣的70倍大),是全澳洲面積最大的州。但內陸有三大沙漠區,人口不到全澳總人口的一成。
澳洲的西部是高原、中央有低地、東部則是高地;全境內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沙漠地形。人口卻只有一百六十七萬人(比大台北地區的人口還少),而其中的一百二十萬人又居住在首府伯斯,其它地區人口之稀少就可想而知了。西澳的土地不肥沃,最適宜的農耕地帶只有在西南方的Wheatbelt,從熱帶的北部一直到溫帶的南部,地勢起伏不大。
柏斯是在1829年建立的英國殖民地,英國政府選派蘇格蘭的海軍上校詹姆士.德寧 (James Stirling)負責管理西澳天鵝河(Swan River)殖民地,史德寧選擇以「伯斯」作這塊殖民地的名字,這是因為史德寧要向他的友人喬治梅利爵士致敬,而梅利是當時蘇格蘭伯斯這個地方選出來的下院議員,也是當時的殖民地部的大臣,伯斯的名稱便由此而來。柏斯殖民地發展很慢,一直到1850年,來自英國的罪犯補充了勞動力,像總督府、市政廳這些老建築,都是當年罪犯勞工所建造的。1890年代伯斯發現了金礦,在短短十年間,人口增加了四倍,目前是澳洲第五大城。柏斯的市區以天鵝河為界,分為南區與西區兩個部份。
資料來源
西澳大利亞州-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BE%B3%E5%A4%A7%E5%88%A9%E4%BA%9E%E5%B7%9E
台北市自助旅行協會
http://www.tita.org.tw/view/australia.html#8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天津 天津港
位置:
東經117.2°,北緯39.1°
天津在華北平原東北,北屏燕山,東臨渤海。是華北平原的最低點和海河水系的匯流處,號稱「九河下梢」。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一月平均氣溫-6℃到-4℃,七月平均氣溫25℃到27℃,年降雨量為500~700毫米。
特色
天津港:
地圖:已刪除
天津是華北地區(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等)乃至整個三北地區(東北、華北、西北)的主要出海口,是北方環渤海地區傳統的經濟、金融中心,世界十大港口之一,工商業大都市。
天津港碼頭設於天津市海河兩岸,距塘沽凡二十五公里。地處河、海之衝,為華北首要商港,但其地點有兩大缺憾:
1.泥沙淤積。海河五源上游皆水流急湍,侵蝕強烈,挾泥甚鉅。一至平原,則坡緩流慢,泥沙淤積,水患頻仍。海河泥沙尤重。即經常疏濬,亦難維持四公尺之水深,故巨輪僅能停泊塘沽。抗戰勝利後乃於大沽口之北灘,開闢水深八公尺之塘沽新港做為天津之外港。
2.冬季冰封。天津港雖其海港特性,本質上仍屬河港。海河冬季冰封期恆達三月(十二月至二月),因之冬季貨物吞吐多經秦皇島。秦皇島乃為天津冬季外港。
國父有鑒於此,乃主張於灤河口之西的大清河口另闢一北方大港,以輔助天津市之發展與繁榮。
秦皇島 :
地圖已刪除
秦皇島的位置在天津以北,緯度比天津幾乎高度1度,但是南方來的黃海暖流幫了它的忙,黃海暖流是對馬暖流一個分支,它帶來的熱量很大,而北方來的寒流,由於朝鮮大陸的阻擋,不能達到這裡,因此這裡的水溫較高。另外是這裡的海水含鹽量較天津港高,結冰點要比一般淡水低,海水含鹽量越大,越不容易結冰。秦皇島附近沒有較大的河流入海,因而海水的含鹽量較高,海面自然不容易結冰。秦皇島海區的海水較深,深水層在暖季可以儲藏較多的熱量,結冰的可能性較小,加上秦皇島北倚燕山山脈的東端,東、北、西三面都有山丘屏障,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寒冷空氣的入侵,更使海面不易結冰。
資料來源
天津市-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6%B4%A5%E5%B8%82&variant=zh-tw
不凍港-奇摩知識+(回答者:點點)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507021306316
中華百科全書(1983年典藏版)-天津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028&forepage=1
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東京 皇居
位置:
東京都的總面積為2,162平方公里,包括23個特別區、26個巿、5個町和8個村,並與周邊的千葉、神奈川、埼玉…等縣構成「首都圈」。各特別區、市、町、村皆設有獨立的行政役所,東京都廳則位於西新宿。目前東京都約有1,255萬人口(相當於全日本的1/10),整個東京都會區(包括橫濱等周邊都市)總人口高達3,375萬,是全球最大的都會區。
特色
皇居 :
地圖: 已刪除
皇居是指日本天皇居住的宮殿,古代因為沒有定都的想法,所以古代的皇居經常變更,幾乎都是以該天皇的即位地為國都,並以該天皇原本居住之宮室為皇居。
今上天皇(明仁天皇)所居的皇居位於東京千代田區。在明治維新後,日本首都由京都遷移至江戶,並易名為東京,原江戶城則被改成為天皇的居所。由1888年至1948年皇居的正式名稱是宮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皇居曾受到美軍的轟炸,至1968年依據原貌重建。
東京皇居大部份地方均不對公眾開放,只有東面的皇居東御苑開放予遊客參觀。皇居內部每年開放兩次,分別在天皇誕生日及新年的次日(1月2日)。皇室的事務及皇居的管理均由宮內廳負責。雖然皇居的位置鄰近東京站,而東京又有極為綿密的地下鐵路網,但並沒有任何一條穿過皇居的地底下。
資料來源
皇居-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A%87%E5%B1%85&variant=zh-tw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巴里羅切 小瑞士
巴里羅切位於阿根廷黑河(Río Negro)省境內,位處於安地斯山脈及那威瓦皮(Nahuel Huapi)湖旁。
位置:
地圖:
特色
巴里羅切Bariloche(小瑞士)
巴里羅切因為擁有天然的湖光山色,且隨著季節轉換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因而成為南美著名的觀光勝地,在阿根廷,到巴里羅切畢業旅行是每個中學生的例行功課。
巴里羅切的全名為「聖‧卡羅斯‧迪‧巴里羅切」(San Carlos de Bariloche),很長且很繞口,不是阿根廷人太無聊,而是其來有自的,首先「Bariloche」一詞來自當地原住民語:意指「在山另外一邊的人」。而在1895年,一位來自智利的德裔商人Ramos Generales de Don Carlos Wiederhold來此開設貿易站,並將其店命名為「Don Carlos de Bariloche」,當他的智利貿易夥伴要寫信給他時,總是將他的名字誤寫為San Carlos de Bariloche,而隨著店裡的生意日益鼎盛,這個名稱也日漸遠播,1905年當該城市正式成立時便以此為市名。
那威瓦皮湖,據說他的面積是阿根廷首都的六倍,坐落於那威瓦皮國家公園(Parque y Reserva Nacional Nahuel Huapi)內,該國家公園是阿根廷第一大國家公園,橫跨黑河(Río Negro)及Neuquén兩省,公園內除了群峰圍繞外,還有大小湖泊星羅棋佈。
資料來源
奇摩部落格-Hola! Mis amigos!!
http://tw.myblog.yahoo.com/vida-latinoamericana/article?mid=973&prev=977&next=963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哥本哈根 厄勒海峽大橋
地理
位置:
北緯55度43分 東經12度34分
哥本哈根城市建立之際的名稱為“Kjøbmandehavn”,意為“商人的港口”。英語的名稱來自於低地德語-“Kopenhagen”,中文譯名也由此而來。哥本哈根擁有北歐地區最大的航空港-哥本哈根機場,是世界交通的樞紐。哥本哈根位於丹麥西蘭島東部,與瑞典的馬爾默隔厄勒海峽相望。厄勒大橋將哥本哈根和馬爾默連接起來,成為北歐地區最大的城市群。這兩座城市都位於厄勒地區,該地區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特色
厄勒海峽大橋:
地圖:已刪除
厄勒海峽大橋是一條行車鐵路兩用,橫跨厄勒海峽的大橋。其大橋隧道兩者結合的長度,是全歐洲最長的行車鐵路兩用的大橋隧道。這條大橋連接丹麥首部哥本哈根和瑞典城市馬爾默這兩個都會區,而歐洲E20公路則在橋上經過。
大橋的主跨是世界上其中一段最長的斜拉橋主跨,有490米。而橋塔高204米,大橋則全長7,845米,大概是瑞典和丹麥大陸距離的一半,重8,200萬公斤。而其餘的距離則位處在Peberholm(Pepper islet)這個人工島上,有4,055米長。這個名稱源自對岸的薩爾特島(Saltholm)。Peberholm島位處丹麥,島上有一段隧道,長4,050米,當中3,510米在海底下,而兩端則各有270米的引道。在島上,兩條鐵路線位於行車路的下方。大橋橋面和水平面間有一段高57米的空間供船隻航行,不過絕大多數的船隻往來都使用杜洛格敦海峽(Drogden),即是隧道所在的地方。
大橋的最後一段於1999年8月14日接上。丹麥王儲弗雷德里克和瑞典公主維多利亞在大橋中間相遇,慶祝大橋完工。而官方的落成儀式則在2000年7月1日舉行,由丹麥皇后瑪格麗特二世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主持,在翌日開於給車輛使用。在大橋啟用前,有79,871名跑手參與一場在2000年6月12日舉行的半馬拉松的比賽,稱為Broloppet(在橋上競跑),由丹麥的阿瑪蓋爾(Amager)到瑞典的斯科訥省(Skåne)。
初時大橋的使用量並沒有預期般多,主因是大橋的收費。但到了2005年和2006年,大橋的交通流量急劇上升,主因是很多丹麥人到瑞典置業,在丹麥上班,因為馬爾默的房屋價格較哥本哈根低很多。
資料來源
厄勒海峽大橋-Wikipedia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孟買 Ch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火車站:
位置:
北緯18° 57' 53" 東經72° 49' 33"
孟買位於印度西海岸外的撒爾塞特島,瀕臨阿拉伯海。該市擁有一個天然深水良港,這個港口承擔印度超過一半的客運量,貨物吞吐量也相當大。
特色
Ch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火車站:
地圖:已刪除
舊名維多利亞終點站,Victoria Terminus,縮寫為CST 或 VT)位於印度孟買市內,是孟買郊區鐵路一座歷史悠久的火車站,也開行一些長途列車。它作為印度中央鐵路公司總部,是印度最繁忙的火車站之一。2004年7月2日,這座車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車站建造於1888年,是一座華麗的威尼斯哥德式建築,展現出維多利亞時期義大利哥德復興建築風格與傳統印度建築風格的融合。內部的木雕、瓷磚、鐵飾和黃銅扶手,售票處的鐵格子,巨大樓梯的欄桿,以及其他裝飾物都是孟買美術學校學生的作品。這座車站 19世紀鐵路建築先進結構和技術奇跡的實例。
車站花費10年時間才建成,命名為「維多利亞終點站」以紀念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1996年,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執政的濕婆神軍黨政府根據其恢復印度名稱的政策,將這座車站更名為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以17世紀著名馬拉地人國王命名。不過,維多利亞終點站或VT這個名稱已經使用很久,仍被該市居民廣泛使用。
資料來源
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4%BE%E7%89%B9%E6%8B%89%E5%B8%95%E8%92%82%C2%B7%E5%B8%8C%E7%93%A6%E5%90%89%E7%BB%88%E7%82%B9%E7%AB%99&variant=zh-tw
世界遺產索引
http://www.what.org.tw/db/detail.asp?hid=182
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波蘭 波蘭的瓜分史
位置:
Warsaw straddles the Vistula River. It is located in the heartland of the Masovian Plain, and its average altitude is 100 metres (330 ft) above sea level,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hills (mostly artificial) located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city.
地圖:已刪除
波蘭是一個中歐國家,西面與德國接壤,南部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東,東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羅斯接壤,北面瀕臨波羅的海。該國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導致了連年的戰火紛爭,幾個世紀以來波蘭的版圖也一再更改。
特色
數次被瓜分的國家:
1.1772年5月,沙皇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國在彼得堡會談,於8月5日簽署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約。據此,波蘭喪失了約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波蘭成為俄、普、奧的保護國。
2.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簽訂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定,經第二次瓜分,波蘭成為僅剩領土20萬平方公里,人口400萬的小國,成為沙俄的傀儡國,波蘭國王未經沙皇許可,不得與外國宣戰與媾和。雖引起波蘭人民的強烈反抗,但仍告失敗。
3.1795年1月3日,俄、奧簽訂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定,10月24日,普魯土也在協定上簽署。根據該協定,波蘭領土被全部瓜分。「俄國吞併了立陶宛、庫爾蘭、西白俄羅斯和沃倫西部,把邊界推進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線,共12萬平方公里,人口120萬;奧地利佔領了包括克拉科夫、盧布林在內的全部小波蘭和一部分馬佐夫舍地區,共4.75萬平方公里,人口150萬;普魯士奪得其餘的西部地區、華沙、其餘部分的馬佐夫舍地區,共5.5萬平方公里,人口100萬。」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蘭國家滅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蘭的過程中,沙俄奪占的領土約占原波蘭領土的62%,共約46萬多平方公里;普魯士奪占約20%,共約14.11萬平方公里;奧地利奪占約18%,共約12.18萬平方公里。經歷了這三次瓜分之後,波蘭亡國,波蘭就從歐洲地圖上消失長達123多年之久。
4.另外,西元1918年一次大戰後,波蘭共和國成立。西元1939年八月二十八日,希特勒宣布放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九月一日,德軍入侵波蘭,並且也引起了二次世 界大戰。約兩星期左右,德軍已經佔領了大部份波蘭的中部和東部,蘇聯也藉由保護的名義佔領了整個西部地區,波蘭復甦後又遭遇瓜分。1941年德軍佔領整個波蘭。
資料來源
瓜分波蘭-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3%9C%E5%88%86%E6%B3%A2%E8%98%AD&variant=zh-tw
報告集合:
01.波蘭的瓜分史 http://paladinwl.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html
02.波蘭_首都華沙建築 http://dy0919.blogspot.com/2007/10/blog-post.html
03.波蘭~歷史 http://b9621003.blogspot.com/2007/09/warsawwarszawaacademy-of.html
04.
05.
06.
07.
08.波蘭 http://b9621008.blogspot.com/2007/09/rzeczpospolita-polska.html
09.
10. 波蘭 波蘭舞曲 http://panda1989227.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html
11.波蘭 http://b9621011.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html